
大牌檔
舌尖的文化
「這些鐵皮檔是活的文化,可留給下一代親眼看看香港從前的飲食文化。」
- 蘭芳園負責人林俊業
大牌檔的問題其實凸顯了當局固步自封、各自為政的陋習。當局必須理解,時代已經改變,現時社會講求文化承傳的慨念,歷史遺產對城巿的發展可以舉足輕重。
因此,當局必須以新思維去處理,放棄「取締」、「消滅」、「淘汰」等概念,應該策劃「保留」及「推廣」大牌檔的方案。
- 立法會議員張宇人
大牌檔是香港很受歡迎的街頭飲食文化,屬於本地最平民化的飲食,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。在行人道或小巷中摆出一张张桌子,客人在露天或半露天的嘈杂环境下,依然能品尝到不亚于高档酒楼的美味佳肴,正是香港大牌档的一大特色。
大牌檔最先出現與上世紀50年代,由於政府要照顧大戰後的傷殘人士,便讓他們經營起牌照費用不高又沒有租金負擔的大牌檔生意。在50-70年代的香港,大牌檔是香港市民主要飲食的地方。價格便宜,食物選擇又多,空氣流通,別有風味的帆布上蓋,大牌檔成為了香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。
大牌檔是香港很受歡迎的街頭飲食文化,屬於本地最平民化的飲食,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。在行人道或小巷中摆出一张张桌子,客人在露天或半露天的嘈杂环境下,依然能品尝到不亚于高档酒楼的美味佳肴,正是香港大牌档的一大特色。
大牌檔最先出現與上世紀50年代,由於政府要照顧大戰後的傷殘人士,便讓他們經營起牌照費用不高又沒有租金負擔的大牌檔生意。在50-70年代的香港,大牌檔是香港市民主要飲食的地方。價格便宜,食物選擇又多,空氣流通,別有風味的帆布上蓋,大牌檔成為了香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。
但是,由於大牌檔在街上愈開愈多造成嚴重的環境衛生問題,再加上城市的現代化發展,政府從70年代開始對大牌檔進行了嚴格的管制。政府修訂了牌照繼承法,使子女通過牌照繼承的申請變得十分困難。80年代,政府更進一步打擊已經步入黃昏的大牌檔行業。政府報告指出大牌檔一系列問題,包括噪音的製造,油煙的污染,廢水殘渣的淤塞。1983年,政府又推行恩恤補償計畫,鼓勵持牌人交會牌照,並按照牌照的價值給予一定的補償金。時至今日,大牌檔僅剩下28間。
可是香港市民們對於這僅剩的28家大牌檔的熱情卻只增不減。對於傳統文化的回憶和想念,使大牌檔門口常常大牌長龍。大牌檔承載了香港人的故事,是香港最具代表的標誌之一。一方面是政府不斷緊縮的管理政策,一方面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,大牌檔面對這兩難境地,對於未來又該有怎樣的期望。